从关税到技术封锁:美国正按 “秘密剧本” 重构全球贸易,中国如何接招?

斯蒂芬·米兰凭借“华尔街实战+华府权谋+学术深度”的独特背景,写出这篇政策操作手册,为特朗普政府提供风险说明书

秘密剧本作者: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 穿梭于华尔街与华府的“政策操盘手”

斯蒂芬・米兰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头衔,曾在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 Hudson Bay Capital 担任高级策略师长达 10 年,深耕全球宏观策略,对关税、汇率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机制了如指掌。2020 年,他加入美国财政部担任经济政策高级顾问,深度参与疫情期间的财政刺激计划,后被任命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直接涉足贸易政策核心制定层。这种 “学术理论 + 市场实操 + 政府经验” 的三重背景,使他既能从经济学理论高度剖析全球贸易失衡,又能结合华尔街实战经验评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更能理解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的政治诉求,成为撰写这份政策指南的不二人选。

报告诞生的政治土壤:特朗普连任后的 “体系重构” 野心

2024 年特朗普成功连任后,将 “重振制造业”“修正贸易失衡” 列为核心执政目标。此前数十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从 20% 暴跌至 8%,铁锈带选民的不满倒逼政府打破传统自由贸易共识。特朗普团队认为,现有全球贸易体系对美国 “不公平”,急需通过强硬手段重塑规则。斯蒂芬・米兰的报告恰逢其时,既为政府提供了 “关税 + 汇率” 组合拳的理论依据,又通过 “渐进式实施”“货币抵消降低通胀” 等细节设计,将激进政策包装成 “风险可控” 的操作方案,成为特朗普政府推动 “代际变革” 的重要政策蓝本。

破解 “美元霸权” 与 “制造业衰退” 的双重困境

报告的核心逻辑源于 “特里芬困境”: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其高估导致美国进口廉价、出口受阻,制造业持续空心化,同时政府需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加剧债务负担(2024 年美财政赤字占 GDP 达 7%)。斯蒂芬・米兰提出 “负担再分配” 理论,主张通过分级关税(如对中国商品加征 60% 关税)迫使外国承担储备货币成本,既保留美元霸权,又为制造业争取生存空间。这一思路直接针对中美贸易逆差(2024 年超 6000 亿美元)和中国 “非市场竞争” 问题,成为政府对华强硬的理论工具。

报告的 “隐性使命”:为市场与政府架起 “沟通桥梁”

除政策指导外,报告还肩负两大隐性任务:

  • 一是安抚华尔街。针对市场担忧的 “高关税引发通胀与金融动荡”,米兰以 2018 年案例证明 “货币贬值可抵消 75% 关税影响”,强调 “美联储配合” 与 “渐进式加税” 可控制风险,缓解投资者恐慌。
  • 二是统一政府口径。当时美国内部对 “是否牺牲美元地位换取制造业回流” 分歧严重,报告提出 “先关税后汇率” 的策略(先通过关税提升美元,再多边协调温和贬值),为强硬派与温和派提供折中方案,助力政府形成政策共识。

本质上,这是一场 “政治野心 + 学术理论 + 市场实操” 的精准结合,为全球贸易体系剧变铺垫了理论与心理基础。


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Stephen Miran, Former Hudson Bay Senior Strategist

这篇报告主要讲美国觉得当前全球贸易体系对自己不公平,想通过调整关税和汇率来“重新洗牌”,让美国制造业更有竞争力,同时让其他国家分担成本。以下是总结:

美国的核心问题:美元太贵,制造业吃亏

  • 美元被“高估”了:因为全球都把美元当“存钱罐”(外汇储备),比如各国央行、主权基金大量持有美元和美国国债,导致美元长期“贵得不合理”。
  • 后果:美国出口的东西(比如汽车、芯片)在国际市场上更贵,不好卖;进口的东西(比如中国的衣服、日本的电器)更便宜,挤压了美国本土制造业。2000-2010年,美国制造业流失了数百万 jobs,很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 “特里芬困境”(简单版):美国作为全球货币的“提供者”,必须通过贸易逆差(买多卖少)向全球输出美元,但长期下来自己负债越来越多(比如美国国债超过GDP的120%),陷入“既要当世界银行,又怕自己破产”的矛盾。

美国的两大“武器”:关税和汇率政策

1. 关税:给进口商品加税,让外国“买单”

怎么操作?

  • 比如对中国商品加10%的关税,理论上美国消费者买东西会更贵,但如果人民币同时贬值10%,最终价格可能只涨1%-2%,甚至不涨。因为外国卖家的实际收入被关税和汇率“双重挤压”,相当于外国变相承担了税费,美国政府还能多收税(2018-2019年实践证明可行)。
  • 分级加税:不是“一刀切”,而是按国家是否“友好”“配合美国安全政策”来定税率。比如对盟友(如日本、德国)少征税,对“对手”(如中国、俄罗斯)多征税(可能高达60%),同时要求对方开放市场、保护美国知识产权。
  • 好处:美国制造业成本下降,可能吸引工厂回流;政府增加收入(现在美国财政赤字很大,需要钱)。
  • 风险:如果外国不贬值货币,美国消费者还是会多花钱;可能引发“关税战”,比如中国反制美国农产品出口,导致双方都受损。

2. 汇率政策:让美元贬值,或逼其他货币升值

多边手段(拉盟友一起干)

  • 比如搞一个“马阿拉歌协议”(类似1985年的“广场协议”),让欧洲、日本等盟友配合,通过抛售美元、购买美国长期国债(比如“世纪债券”,期限100年),既能让美元贬值(提升美国出口竞争力),又能帮美国政府融资(降低还债压力)。
  • 逻辑:美国的“保护费”(军事保护、金融稳定)该让盟友分担了,买美国国债就是一种“付费”方式。

单边手段(美国自己干)

  • 对外国储备征税:比如对中国、日本等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收“手续费”(1%-2%),逼他们减少美元储备,促使美元贬值。
  • 美联储干预:直接在市场上卖美元、买其他货币(如欧元、日元),人为压低美元汇率,但可能引发外资撤离美国股市、债市,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比如美股暴跌、房贷利率飙升)。

市场影响:小心“地震”,但美国想“稳着来”

  • 短期波动:关税和汇率调整可能导致货币、股市暴涨暴跌。比如2024年8月,日元贬值引发全球股市3天跌8%,未来类似波动可能更频繁。
  • 长期目标:让全球贸易“重新站队”,形成“安全-贸易联盟”——听美国话的国家(如北约盟友)享受低关税、金融支持;不听话的国家(如中俄)面临高关税、制裁,甚至被排除在美元体系外。
  • 美国的“底线”:不会放弃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但要让其他国家多分担成本,比如通过关税收钱、通过汇率调整让美国制造业“回血”。

总结:美国想“重新定规矩”,但路不好走

核心诉求:解决“美元太强、制造业太弱”的问题,通过关税和汇率工具,把全球贸易的“蛋糕”多切一块给美国,同时让盟友和对手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成本”(军事、金融)买单。

挑战:既要避免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比如中国债务高、新兴市场脆弱),又要平衡国内利益(比如消费者不想物价涨、投资者怕股市跌)。报告认为,只要美国“慢慢来”(渐进式加税、分阶段调汇率),并争取盟友或美联储的配合,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简单说:美国觉得自己过去“太慷慨”,现在要“收紧拳头”,通过“关税加汇率组合拳”,让全球贸易体系更有利于自己,但过程中可能会有“阵痛”,需要小心操作。


美国已经对中国做了什么?和报告里说的一样吗?

  1. 关税明显“针对中国”:
    • 美国刚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 34%的关税(比其他国家高很多,比如欧盟可能只加17%-49%),比如中国的电子产品、服装、家具等,以后美国人买这些会更贵,但美国政府说“不用担心通胀,因为人民币在贬值,外国会帮忙买单”(类似2018年的套路)。
    • 例子:以前100美元的中国手机,现在关税让价格涨到134美元,但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厂商可能实际只收到90美元,中间的差额相当于美国政府“抽税”,中国企业变相承担了成本。
  2. 技术和金融制裁同步上:
    • 继续限制华为、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比如不让它们用美国的芯片制造技术、设计软件,甚至冻结部分中资银行的美元账户,威胁“不给用美元结算”,相当于用“金融大棒”逼中国让步。

接下来美国可能还会怎么干?

  1. 关税可能更高,范围更广:
    • 现在34%只是开始,以后可能涨到 50%-60%(特朗普说“60%才是起点”),尤其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如芯片、电动车)和制造业中间品(比如美国企业从中国买的零件)。
    • 影响:美国超市里的中国商品可能越来越少,替代品可能更贵(比如从越南、印度进货,但成本更高),普通人买东西预算要增加。
  2. 逼人民币升值,联合盟友围堵中国:
    • 美国可能拉着日本、欧洲一起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变贵”(比如升值5%-10%),否则就扩大制裁(比如不让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限制中国买美国国债)。
    • 目的:让中国出口更贵,帮美国制造业抢回市场,同时让盟友分担美国的“保护费”(比如让日本多买美国的长期国债,帮美国政府还钱)。
  3. 技术封锁更狠,瞄准AI和新能源:
    • 接下来可能把中国的AI公司(如商汤、旷视)、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也列入“黑名单”,禁止它们获得美国的技术和资金,甚至要求盟友(如荷兰、韩国)也不卖给中国高端光刻机、稀土加工技术,断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粮草”。
  4. 中国可能的反制:你敢加税,我就卡你资源:
    • 中国可能对美国的农产品(大豆、玉米)加征50%关税,让美国农场主损失惨重;还可能限制稀土出口(全球60%的稀土在中国),没了稀土,美国的芯片、导弹都造不了,相当于“以牙还牙”。

对普通人来说,接下来可能面临什么?

  1. 东西更贵,选择更少:
    • 中美互相加税,进口商品(如中国的衣服、美国的化妆品)都会涨价,而且可能买不到某些品牌(比如美国不卖高端芯片给中国,中国的高端手机可能减产)。
  2. 股市、汇率可能“大起大落”:
    • 如果人民币突然贬值很多,中国股市、楼市可能受影响,甚至有人担心“钱袋子缩水”;美国股市也可能跌,因为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停工、销量下降(比如苹果、特斯拉)。
  3. 全球贸易“分阵营”,未来买东西可能看“国家站队”:
    • 美国可能联合盟友组成“小圈子”,圈内国家(如欧洲、日本)互相低关税,圈外国家(如中国、俄罗斯)被高关税针对,以后买进口商品可能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美国的朋友”,国际贸易变得更复杂。

总结:美国在打“组合拳”,中国见招拆招,普通人要做好准备

美国现在做的,就是按照报告里的“剧本”,用关税当“武器”,技术当“盾牌”,金融当“绳索”,想逼中国让步,让全球贸易规则更偏向美国。但中国不会轻易妥协,可能用资源、市场反制,导致双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对普通人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物价可能涨,进口商品可能少,投资市场可能更颠簸,但长期看,各国会慢慢适应新规则,找到新的贸易和技术合作方式。不用恐慌,但可以关注物价和自己的钱包,提前做好“东西变贵”的准备。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