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借鉴:100年前《丁利关税法》美国欧洲关税大战的结果是?

上一次美国对其他国家加征超过 50% 关税是在 1897 年,当时美国通过《丁利关税法》,将关税提高到近 50%,主要是为了

上一次美国对其他国家加征超过 50% 关税是在 1897 年,当时美国通过《丁利关税法》,将关税提高到近 50%,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受此影响,美国的贸易伙伴如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受到冲击,这些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受阻,经济增长放缓。同时,欧洲国家为了应对美国的高关税,也采取了报复性措施,提高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这导致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一、背景:美国经济的 “内忧外患”

19 世纪末,美国经济处于关键转型期。国内工业蓬勃发展,钢铁、纺织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当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工业根基深厚,产品物美价廉,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给美国本土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的工业资本家们忧心忡忡,他们迫切希望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共和党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共和党背后有着强大的工业资本支持。这些工业资本家通过政治捐款等方式影响着共和党的决策,要求提高关税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关税成为了美国政府保护本国产业、迎合工业资本的重要手段 。

二、过程:《丁利关税法》的出台

1897 年,在共和党人的大力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丁利关税法》。该法案因众议员丁利提出而得名,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关税。法案规定禁止羊毛和皮革自由进口,对多达 2000 余种物品增加关税,平均税率高达 46.49% 。

在此之前,美国已经有过一系列关税调整。比如 1890 年,时任国会议员的麦金莱提出《麦金莱关税法案》,将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提高到 49.5% 。不过,这份关税法案在海外遭到多个国家的关税报复,在国内也遭到民众反对,特别是农民,因为他们既要支付更高的国内供应品价格,又面临外国对美国出口品的报复性关税。1894 年,克利夫兰政府推动通过了《威尔逊 – 戈尔曼关税法案》,下调了进口关税。但仅仅过了三年,《丁利关税法》又将关税大幅提高,以抵消 1894 年法案的降税措施 。

《丁利关税法》对许多商品的关税进行了大幅调整。以糖为例,其税率翻倍;对毛织品、亚麻布、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关税也显著提高。这一法案生效了 12 年,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关税法案。

三、欧洲的应对:报复与策略调整

美国《丁利关税法》的出台,让欧洲国家措手不及,它们的商品对美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作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英国首当其冲。英国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的高关税政策打乱了其经济布局。但英国并没有选择直接的报复性关税,而是在自治领和殖民地之间施行了一系列优惠关税,被称为帝国特惠制 。

加拿大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在麦金莱关税法案(《丁利关税法》的前身,关税理念一脉相承)通过后的两年内,对英国的农作物出口从 350 万美元激增至 1500 万美元,农副产品和动物出口从 1600 万美元增长到 2400 万美元。1897 年,加拿大对从英国进口的商品实施帝国特惠制,几乎使英国向其出口价值增长了一倍,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 。

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则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它们提高了从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以牙还牙。这使得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际贸易环境愈发紧张。美国对欧洲的出口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 1888 – 1892 年间美国对欧出口额下降 37% 。

德国的具体情况

  • 经济状况:德国实施报复性关税后,短期内对美国出口减少的部分,可通过转向其他欧洲国家或殖民地市场得到一定弥补。但从长期看,美德贸易战使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德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市场的萎缩让德国工业发展受限,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同时,美国对德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德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原材料进口成本上升,一些依赖美国原材料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例如,德国的钢铁加工企业因美国提高钢铁出口关税,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原材料或提高生产成本。
  • 对人民的影响:由于企业经营困难,纷纷采取裁员或降薪措施,德国失业率上升,民众收入减少。同时,进口商品价格因关税增加而上涨,消费者购买进口产品需支付更高价格,生活成本上升,生活质量下降。以德国普通家庭为例,原本购买美国产的一些日用品较为便宜,加征关税后,这些商品价格上涨,家庭开支增加。
  • 值得借鉴的地方:德国在贸易争端中积极拓展其他市场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应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德国政府在贸易战期间对国内产业的扶持政策,如提供补贴、鼓励技术创新等,也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我国也应加大对受贸易摩擦影响产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法国的具体情况

  • 经济状况:法国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后,法美之间的贸易规模大幅缩水。法国的农产品、葡萄酒等对美出口优势不再,相关产业遭受重创。而美国商品因关税壁垒难以进入法国市场,法国国内一些依赖美国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发展也受到阻碍。比如法国的一些高科技制造业,因无法及时获得美国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缓慢。不过,法国国内一些原本受美国商品冲击的产业,如纺织、服装等,在关税保护下得到了一定发展空间。
  • 对人民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对美出口产业的工人大量失业,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困难,收入锐减。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上一些进口商品短缺或价格上涨,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变小,生活成本增加。但对于在受保护产业中就业的人员来说,就业机会相对稳定,收入也有所保障。
  • 值得借鉴的地方:法国在贸易争端中注重保护本国传统优势产业,如通过补贴等方式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这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应加强对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保护和支持,提升其竞争力。同时,法国积极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也有可取之处。我们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外部贸易挑战。

四、结果:复杂的经济与政治影响

从美国国内来看,《丁利关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新兴产业。以马口铁产业为例,在高关税的保护下,美国国内马口铁生产迅速扩张。1890 年之前,美国马口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主要来自英国南威尔士;到 1895 年,美国的马口铁国内生产占比超过 60% ;到 1898 – 1900 年,美国在马口铁方面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生产的数量与之前进口的数量相当 。根据学者 Douglas A. Irwin 的研究,这一关税政策使得美国马口铁产业的发展大约提前了 10 年 。

然而,高关税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进口商品价格大涨,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国内物价的上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抗议,例如 1890 – 1893 年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上涨 23%,其中低收入家庭消费篮子价格涨幅达 31% 。美国农业部门也遭受重创,关税壁垒引发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量在 1891 年锐减 42%,国内市场价格指数下降 29%,农民收入大幅下滑 。

从国际层面看,《丁利关税法》加剧了全球贸易的紧张局势,破坏了原本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秩序。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战使得全球贸易规模萎缩,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这也为后来美国贸易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1909 年的《佩恩 – 奥尔德里奇关税法》对《丁利关税法》作出修改,美国的关税政策开始逐渐发生转变 。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