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矛盾:政策冲击与经济韧性的博弈
最近美国股市暴跌,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美国政府突然对全球多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 10% 到近 50% 不等。简单来说,就是美国觉得自己买外国的东西太多了,想通过加税让外国商品变贵,逼着本国企业和老百姓少买进口货,多买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
但这个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伤了别人也可能伤到自己。比如,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像特斯拉)需要从国外进口电池、芯片等零部件,关税一加,这些零件成本立刻上涨,造一辆车的成本可能多花几千美元。
如果车企不想自己亏钱,就只能把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就是汽车卖得更贵,买的人变少,车企的利润自然会下降。最近特斯拉的股价已经腰斩,就是这个道理 —— 大家担心它以后赚不到那么多钱了。
另一个大问题是美国经济可能要 “生病” 了。就像一个人如果连续几个月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发现各项指标不好,医生会说有生病的风险。美国现在的情况类似:专业机构用模型算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的 GDP(也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萎缩 2.4%,这意味着经济不但没增长,反而倒退了。
更麻烦的是,很多大公司的盈利也在下滑。比如高盛和摩根大通这些顶级投行,都把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调到了 45% 到 60%,也就是说,未来一年里,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会进入经济衰退。一旦衰退发生,普通人会明显感觉到找工作难、工资涨不动,甚至可能失业,大家手里没钱,买东西就会减少,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股价自然会跌。比如卖手机、电脑的公司,如果大家都推迟换新设备,它们的销售额就会下降,股票也会跟着跌。
还有一个矛盾在 “通胀” 和 “政策” 之间来回拉扯。通胀就是物价上涨,比如以前 100 元能买一箱油,现在要 120 元。美国现在的核心物价指数已经涨到 2.8%,本来大家盼着美联储(美国的央行)降息,让借钱更便宜,刺激经济。但关税政策让进口商品变贵,反而加剧了通胀,美联储就不敢轻易降息了。比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 “不会急着调整政策”,意思就是可能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物价会不会继续涨。
这就让市场很纠结:如果不降息,企业借钱成本高,发展困难;如果一直不降息,经济可能越来越差,但如果强行降息,物价又会涨得更高,变成 “滞胀”—— 也就是经济不增长,物价却不停涨,这对股市来说是最糟糕的情况。
二、市场信号:恐慌与机会并存
现在的市场就像一个情绪激动的人,一会儿恐慌到极点,一会儿又可能冷静下来看到机会。
首先看股价贵不贵。比如纳斯达克 100 指数,里面都是科技巨头,现在这些公司的平均股价是它们每年盈利的 31.5 倍。打个比方,如果你开了一家小店,每年赚 10 万元,有人花 315 万元买你的店,相当于 31.5 年才能回本。这个倍数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28 倍左右)高,但比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的 80 倍低很多。所以现在股价不算便宜,但也没到疯狂的程度。
不过,整个美国股市的总市值已经是美国 GDP(国家一年的总收入)的 182%,也就是说,整个股市的价格比美国全年的经济总量还高很多,历史上超过 150% 就被认为有点贵,现在显然在高位,但有些行业比如能源、银行,股价相对便宜,可能有机会。
再看市场情绪,有一个指标叫 “恐慌指数”,最近飙升到 60 以上,创了 2024 年以来的新高。这个指数就像市场的 “心跳速度”,数值越高,说明大家越恐慌,很多人急着卖股票,生怕亏更多。历史上,当这个指数超过 45 时,接下来一周股市上涨的概率有 83%,但也有例外,比如 2008 年金融危机和 2018 年暴跌时,恐慌之后还有更深的下跌。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机构和散户都在卖股票,市场里的资金变少,流动性变差,就像一条河水位下降,船容易搁浅,股价可能因为没人买而继续跌。但反过来,恐慌也可能是机会,因为当大家都在卖的时候,可能跌出 “黄金坑”,等情绪稳定了,股价可能反弹。
从技术面上看,也就是看股价走势图,标普 500 指数跌破了 “200 日均线”,这是一个常用的判断股价长期趋势的指标,跌破后很多自动交易的程序会触发 “止损”,也就是自动卖股票,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从最高点跌了 20% 以上,进入 “技术性熊市”。如果继续跌,专家预测标普 500 可能跌到 4700 点甚至 4600 点,这就像股价走到了一个重要的 “支撑位”,如果撑住了,可能止跌;撑不住,就会继续往下掉。
三、机构观点:分歧与共识交织
现在机构对股市的看法分成两派,一派觉得还会跌,另一派觉得可以慢慢买了。看空的机构比如花旗和贝莱德,它们认为如果关税一直不取消,美国股市可能还要再跌 20%。比如半导体行业,美国的芯片公司很多原材料和订单都依赖国外,关税一加,订单可能减少,成本增加,股价可能再跌 20%。
瑞银则提醒大家,美国经济每萎缩 1%,上市公司的盈利可能会下降 6.9%,如果盈利下降,股价自然撑不住。高盛更是把标普 500 的目标位从 4900 点调到 4700 点,意思是他们觉得股价还没跌到位,经济衰退的信号越来越明显,现在买风险太大。
看多的机构也有理由,比如另一家高盛(不同团队)认为,美国可能和其他国家谈判,减少关税,或者推出减税政策,这些利好消息会推动股价反弹,现在跌得多反而是分批买入的机会。还有一些机构注意到,欧洲和中国的股市最近表现不错,比如欧洲的 DAX 指数今年涨了 14%,资金可能从美国流向这些地方,缓解美股的抛压。
另外,从历史经验看,比如 2020 年疫情时美股暴跌,后来三个月就反弹了 30%,政策带来的暴跌通常修复得比较快,只要政策好转,市场信心恢复,股价可能很快涨回来。
其实机构分歧大,正说明市场不确定性高。普通投资者不用纠结谁对谁错,关键是要明白,跌得多可能有机会,但也可能有更大的风险,需要结合自己能承受多少损失来做决定。
四、操作策略:风险与机会的平衡
对于普通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分清楚短期、中期和长期该怎么做,不要盲目跟风。
短期(1-3 个月)来说,市场还在剧烈波动,关税刚生效,美联储的政策也不明确,这时候最好先观望,不要急着抄底。特别是那些股价之前涨得很高的科技股(比如特斯拉、英伟达)和受关税影响大的行业(比如芯片、能源),可能还有下跌空间。
如果手里有这些股票,可以考虑先卖掉一部分,或者买点黄金、债券之类的 “安全资产” 来对冲风险。比如黄金在市场恐慌时通常会涨价,能抵消一部分股票的亏损。
另外,要密切关注接下来的两个关键时间点:4 月 9 日关税正式实施后,市场会怎么反应;5 月份美联储开会时,会不会释放降息的信号,如果美联储说 “可能很快降息”,股市可能会涨,反之则可能继续跌。
中期(6-12 个月)可以考虑分批建仓,但要挑估值低、受关税影响小的行业。比如金融行业(银行、保险),现在股价相对便宜,而且银行在经济衰退时虽然也会受影响,但比科技股稳定;能源行业因为油价有支撑,业绩相对稳定。
另外,关税可能让美国企业更倾向于用本土的供应链,比如一些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可能受益,可以关注这些板块。还有欧洲和中国的股市,现在比美股便宜,风险也分散,可以买点相关的基金。比如定投欧洲的指数基金,或者中国的科创板基金,避免把所有钱都押在美国股市。
长期(1 年以上)来看,美国经济总有复苏的时候,科技革命(比如 AI、量子计算)的大趋势不会变。如果未来美国 GDP 开始增长,企业盈利好转,股市会进入上升周期。现在下跌如果是因为短期政策问题,而不是企业基本面彻底变坏,等风波过去,好公司的股价会涨回来。
比如 AI 公司,虽然现在股价跌了,但长期来看,AI 在各行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广,算力需求会持续增加,这些公司的长期价值还在。不过,长期投资需要耐心,而且要分散投资,不要只买一只股票,避免 “踩雷”。
总结:普通人抄底要 “三看”
最后记住,抄底不是赌博,需要看三个条件:
- 第一,政策有没有缓和,比如美国是否暂停加税,或者开始和其他国家谈判;
- 第二,股价是否足够便宜,比如标普 500 的平均市盈率跌到 25 倍以下(现在 31 倍),整个股市总市值和 GDP 的比例跌到 150% 以下(现在 182%);
- 第三,有没有大资金开始买入,比如机构不再卖股票,反而开始加仓,ETF(指数基金)的资金流出变少。
如果这三个条件没满足,宁愿少赚一点,也不要贸然进场。普通人可以用 “定投” 的方式,比如股价每跌 5%,就拿 10% 的钱买一点,这样平均成本,避免买在高点。同时,一定要设定止损,比如总亏损超过 15% 就卖掉,防止越跌越多,最后无法承受。投资最重要的是保住本金,不要被市场的恐慌情绪牵着走,冷静分析,再做决定。